close

原文發表於1997年4月至10月,發表地點為bbs軍事連線版。

 

二戰法軍戰車簡介

 

以下對法國陸軍的各式戰車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步兵裝甲武力

輕戰車(Char Léger):

★Char Léger Renault 35 , R-35

雷諾R-35式輕戰車

類型 ﹕ 輕戰車

乘員 ﹕ 2

戰鬥重量﹕10000 kg

車輛尺寸﹕全長 4.2m、全寬 1.85m、全高 2.37m。

發動機 ﹕一具82 匹馬力雷諾(Renault)汽油引擎,油箱容量170公升。

操控性能﹕最大路速 20 km/h、道路續行距離140km、渡涉深度 0.6m、爬坡度60%、越堤高度 0.5m、越壕寬度 1.6m,若加裝尾撬可以增為2.0m。

裝甲 ﹕鑄造裝甲,最大厚度45mm。

武裝 ﹕一門 37mm SA18 L/21(後期型換裝 37mm SA38 L/33)戰車砲,砲彈攜行100發、一挺7.5mm同軸機槍,子彈 2400發。

簡介﹕

1934年,為了要取代已呈老舊的FT-17輕戰車,陸軍向四家廠商提出了新一代輕戰車的需求﹕

○重量不超過8000 kg

○裝甲厚度 45mm

○行駛在道路上的最大速度 20 km/h

○武裝為一門 37mm砲與一挺7.5mm機槍

最後由雷諾公司的ZM型原型車雀屏中選,並在1935年5月訂購最初的300輛。量產型的R-35有一個重新設計的全鑄式砲塔,內裝37mm砲與7.5mm機槍,鑄造砲塔給予乘員不錯的防護,因此此種砲塔也裝載在H-35輕戰車上。懸吊系統則是採用使用於AMR-35的「剪式水平線圈彈簧」(Scissors-type Horizontal Coil-spring)懸吊系統,使R-35能夠擁有良好的越野能力。

大至上說來R-35的火力與防護力還算適當,不過單人砲塔的設計卻限制了R-35的執行任務能力,因為車長負擔太大了,除了要指揮戰車外,他還要操作戰車砲、裝彈、瞄準、射擊,一人全包。另外一個為人垢病的缺點則是SA18戰車砲倍徑太少(21倍徑),限制了砲口初速。因此後來有些R-35換裝33倍徑的37mm SA38戰車砲。

到了1930年代末期,R-35的最終型R-40(重量10500 kg)出現。和R-35的不同點在於R-40配備37mm SA38 L/33 戰車砲,並有一個可拆式尾撬以增加越壕能力。同時還有改良懸吊系統,R-35/40 輕戰車大概生產了1600到1900輛,其中有一部分輸出至國外。

1940年5月時,共有945輛 R-35/R-40在法國陸軍服役,主要是配屬在各步兵部隊的獨立戰車營。R-35/R-40輕戰車可說是二次大戰法軍戰車中產量最多的一型。

 

 

★Char Léger Forges et Chanriers de la Mediterrane , FCM-36

地中海鐵工暨造船廠 FCM-36式輕戰車    

類型 ﹕輕戰車

乘員 ﹕ 2

戰鬥重量﹕10500 kg

車輛尺寸﹕ 全長 4.46m、全寬 2.14m。

發動機 ﹕一具90匹馬力李卡圖(Ricardo)柴油引擎。

操控性能﹕最大路速 25 km/h、道路續行距離320km。

裝甲 ﹕焊接鋼板,最大厚度40mm。

武裝 ﹕一門 37mm SA18 L/21 戰車砲、一挺 7.5mm 機槍。

簡介﹕

由於法國陸軍較中意R-35,所以FCM-36原本應該是不可能量產的,可是因為陸軍籌備重裝甲師(DCR)的建立,需要大量的戰車,所以FCM-36也進入陸服役。FCM-36是法國戰車中,第一部採用柴油引擎的戰車,比較沒有中彈失火的危險。和R-35比較起來,FCM-36的速度較快,續行距離也較長,不過FCM-36只造了100輛就停產了,因此法蘭西之役時,FCM-36並不是很活躍,表現也不突出。

 

 

★Char Léger Hotchkiss , H-35

霍奇克斯H-35式輕戰車

<( )中的數據為H-38的數據資料>

類型 ﹕輕戰車

乘員 ﹕ 2

戰鬥重量﹕11400 kg (12000 kg)。

車輛尺寸﹕全長 4.22m、全寬 1.85m、全高 2.14m。

發動機 ﹕一具75 匹馬力,霍奇克斯(Hotchkiss)汽油引擎。

(一具120 匹馬力,霍奇克斯汽油引擎)

操控性能﹕最大路速 28 km/h (36 km/h)、道路續行距離 150 km、爬坡度 60%、越堤高度 0.5m、 越壕寬度 1.8m

裝甲 ﹕12 ~34mm(12~40mm)。

武裝 ﹕一門 37mm SA18 L/21戰車砲,砲彈攜行數100發、一挺 7.5mm機槍。到了最終型H-39時,主砲改為37mm SA38 L/33戰車砲。

簡介﹕

1933年時,騎兵部隊希望能夠擁有一種可以伴隨索米亞(SOMUA) S-35騎兵戰車行動的輕戰車,霍奇克斯公司開發出H-35式輕戰車以滿足騎兵部隊的需求。霍奇克斯公司也順便向步兵部隊推銷H-35,不過那時步兵部隊比較中意R-35,所以拒絕了霍奇克斯公司的提議。

可是在1930年代末期,法國陸軍正準備籌組三個重裝甲(DCR),陸軍需要更多的戰車,所以當騎兵採用H-35後(他們稱為騎兵戰車35H,Char de Cavalerie 35H),步兵也跟著採用H-35。H-35採用和R-35相同的砲塔及武裝,所以這兩型輕戰車的外觀類似、火力也差不多,不過在防護力方面,H-35的裝甲較薄,可是也因此H-35的最大路速比R-35的還高。雖然如此,騎兵仍認為H-35的速度不夠、防護力也欠佳,因此要求霍奇克斯公司改良。

霍奇克斯公司推出的改良型稱為H-38,換裝了120匹馬力的新引擎,使得最大路速提升到36 km/h並將裝甲最厚處加到40mm,重量因此增為12000 kg。

H-35的最終改良型為H-39,改良重點在火力和防護力,主砲換裝為37mm SA38 L/33戰車砲,裝甲加厚到45mm,不過最大路速沒變。

H-35/38/39系列共約生產1000輛,H-38/39主要配屬在騎兵部隊中。在步兵的輕戰車中,H-35系列算是綜合性能相當不錯的一型。

 

 

☆步兵裝甲武力

中戰車(Char Moyen)

★Char Renault D1 A

雷諾 D1式A型戰車

( )中的數字為D1式B型戰車的數據資料

類型 ﹕中型步兵支援戰車。

乘員 ﹕ 3

戰鬥重量﹕ 12000 kg(14225 kg)。

車量尺寸﹕全長 5.77m、全寬 2.16m、全高 2.39m。

發動機 ﹕一具65匹馬力雷諾汽油引擎(一具100匹馬力雷諾汽油引擎)。

操控性能﹕最大路速 18 km/h、道路續行距離 80 km (最大路速 20 km/h、道路續行距離 100 km)。

裝甲 ﹕ 12~34mm (14~40mm)、鉚釘接合裝甲及鑄造裝甲。

武裝 ﹕一門 37mm戰車砲,砲彈攜行數100發、二挺 7.5mm 機槍,子彈攜行數2000發。(一門 47mm戰車砲,砲彈攜行 數35發、二挺7.5mm機槍,子彈攜行數2000發 )

簡介﹕

為了取代已呈老舊的FT-17輕戰車在步兵支援上的角色,雷諾公司在1920年代中期開發了NC1與NC2兩種輕戰車做為FT-17的後繼車種,不過法國政府並沒有採用。雖然如此,FT-17的老舊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1930年代初期,法國陸軍對於戰車的看法改變,於是雷諾公司以NC1輕戰車(也稱為NC27)為基礎,開發出D式戰車系列(Char D)。由於重量增加,法國陸軍步兵部隊將D式戰車分類為中戰車。D式戰車的第一款即是D1式戰車(Char D1)。

D1式戰車的原型車於1931年推出,並在1932年至1935年間製造了160輛。D1式戰車有一個鉚釘接合的車體,加上一個鑄造砲塔,履帶兩旁並有裝甲側裙保護路輪和懸吊系統,值得注意的是D1式戰車的砲塔,這是法國戰車中少見的雙人座砲塔。另外D1式戰車也裝有無線電通訊設備,三角狀的無線電天線裝置在車身後部,這點倒是法軍戰車中少見的。

D1式戰車分為 A型和 B型。A 型常被歸類為D式戰車系列的過渡型,B型則是將A型的火力、裝甲、速度加以改良的強化型。雖然如此,D1式戰車的性能陸軍並不是很滿意,所以才會有D2式戰車的出現。

大部份的D1式戰車在1937年服役於北非的突尼西亞法屬殖民地中,以增強當地的防務,避免鄰近義大利部隊的搔擾。所以在1940年5月到6月的西歐戰役中幾乎都沒有D1式戰車參加戰鬥。

 

 

★Char Renault D2

雷諾 D2式戰車

類型 ﹕中型步兵支援戰車

乘員 ﹕ 3

戰鬥重量﹕16000 kg。

車輛尺寸﹕全長 5.77m、全寬 2.2m、全高 2.39m。

發動機 ﹕一具 150匹馬力雷諾汽油引擎。

操控性能﹕最大路速 25 km/h。

裝甲 ﹕20~56mm。

武裝 ﹕一門47mm SA35 L/34戰車砲,砲彈攜行數108發、二挺7.5mm機槍,子彈攜行數2000發。

簡介﹕

陸軍並不是很滿意D1式戰車的性能,雷諾公司因此決定發展D1式戰車的後繼車種,就是D2式戰車。

由於預算不足,雷諾公司直接利用D1式戰車的車體進行改良,完成了UZ型試作車,UZ型和D1式相似之處很多,不同點在於換裝出力更大的引擎、將裝甲的最薄厚度增加為20mm。D2式戰車採用和索米亞(SOMUA) S-35式戰車及雷諾B1式戰車相同的單人用APX-1鑄造砲塔,砲塔裝甲最大厚度56 mm。武裝和D1式B型相同,不過砲彈的攜行數增加為108發。

D2式戰車仍配備有無線電通訊設備。它的性能也不是很令陸軍滿意,不過在1937年時仍然是當時最現代的戰車之一。自1934年到1940年,D2式戰車共生產了100輛,原本還會生產更多的,可是隨著S-35騎兵戰車的服役、及AMX-38中戰車的出現,陸軍削減了D2式戰車的產量。1940年5月時,共有85輛D2式戰車在軍中服役,其中40輛分配在步兵師直轄的獨立裝甲連中,另外45輛則配屬於新成立的第四重裝甲師(DCR)中,由戴高樂上校指揮,在6月的法蘭西決戰時,向德軍作最後的反擊。

 

 

☆步兵裝甲武力

主力戰車(Char de Bataille)

★Char Renault B1-bis

雷諾B1式 bis型戰車

類型 ﹕重戰車

乘員 ﹕ 4

戰鬥重量﹕32000 kg

車輛尺寸﹕全長 6.52m、全寬 2.5m、全高 2.79m。

發動機 ﹕一具250匹馬力、雷諾汽油引擎。

操控性能﹕最大路速28 km/h、道路續行距離150km、爬坡度50%、

渡涉深度 1.5m、越堤高度 0.93m、越壕寬度 2.75m。

裝甲 ﹕車體鉚釘接合裝甲 20~60mm、砲塔鑄造裝甲最大厚度 56mm。

武裝 ﹕一門75mm SA35 L/17.1砲,固定於車體正面右側,砲彈攜行數74發、一門47mm SA35 L/34戰車砲,裝配於   APX-1鑄造砲塔中,砲彈攜行數50發。二挺7.5mm機槍,子彈攜行數共 5100發。

簡介﹕

依照1921年的法國陸軍戰車發展方案,需要一種主力戰車(Char de Bataille)。共有五家廠商參與這項發展計劃的競標,並於1924年選擇其中四家的試驗車進行測試。1927年,經過一連串測試後,由雷諾公司的SRB試驗車獲選。不過原型車一直要到1931年才正式登場,這輛原型車車重25000 kg,主砲為固定於車體的75mm SA35砲,副砲則為四挺7.5mm機槍;二挺固定在車體前方、二挺配置於砲塔上。軍方將其命名為B式戰車(Char B)。1932年後,再次經過測試與改良的B式戰車重新命名為B1式戰車(Char B1)並開始生產。

B1式戰車的主砲75mm SA35 L/17.1固定於車體正面的右側,只能作+35度與-15度的俯仰移動。副砲為配置於砲塔上的37mm戰車砲。裝甲最厚為60mm。B1式戰車只造了36輛,就轉而生產改良型的B1式bis型戰車(Char B1-bis)。

B1-bis戰車主要是改良B1式戰車的裝甲、火力、並將引擎出力提升。在裝甲方面,除了維持最大60mm的厚度外,還將大部份車體裝甲的厚度提升為40mm。火力方面,副砲改為47mm SA35 L/34戰車砲,配置於APX-1鑄造砲塔中。引擎也由原先的180匹馬力改為250匹馬力的雷諾汽油引擎。B1-bis戰車的產量直到1940年6月為止共造了365輛。

B1式戰車的最後一種改良型是B1式ter型戰車(Char B1-ter),換裝310匹馬力的引擎,並將裝甲最大厚度提生到70mm,車重因此成為34000 kg。乘員變為五人--增加了一名機械員。車體的75mm主砲此時除了可做俯仰動作外,也可以左右各水平移動5度。B1-ter戰車只造了 5 輛,並沒有正式生產。

B1式戰車對於德軍裝甲兵來說是一相當難纏的對手,其火力總和比Ⅲ號和 Ⅳ號戰車的火力加起來還多,裝甲也比當時德軍所有裝甲車輛厚,想有效地穿透B1式戰車的裝甲只有德國的88mm高射砲才辦得到,德軍為了對付B1式戰車可以說傷透了腦筋,不過因為法國之役時德軍進展快速,許多B1式戰車根本還來不及向德軍展現威力就被個個擊破、或者因為油料不足、機械故障而被其乘員拋棄。

B1式戰車在1940年5月時共有337輛在服役,其中280輛平均分配在4個重裝甲師(DCR)中,成為重裝甲師的戰車骨幹。

 

 

☆步兵裝甲武力

重戰車(Char Lourd)

★Char FCM(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Mediterrane)2C

FCM(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廠)2C式重戰車

類型 ﹕重戰車

乘員 ﹕12~13

戰鬥重量﹕70000 kg

車輛尺寸﹕全長10.27m、全寬2.95m、全高4.01m。

發動機 ﹕二具180匹馬力德製蒙其北(Mercedes)汽油引擎,後換裝二具德製250匹馬力梅巴赫(Maybach)汽油引擎。

操控性能﹕最大路速12 km/h、道路續行距離160km、爬坡度50 %、越堤高度 1.22m、越壕寬度4.115m。

裝甲 ﹕ 13~45mm

武裝 ﹕一門75mm砲,砲彈攜行數125發、四挺8mm機槍,子彈攜行數共10000發。

簡介﹕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軍推出了聖赫蒙(St Chamond)與施奈德(Schneider)這兩型戰車,經過實戰測試後發覺這兩款戰車缺乏越壕能力,德國部隊只要把壕溝加寬,法軍戰車可能還沒越過壕溝就先一頭栽下去了。因此地中海鐵工及造船廠(Forges et Chantiers de la Mediterrane,FCM)受命開發一種具有良好越壕和跨堤能力的戰車。1916年10月,FCM首先開發出1A戰車(Char 1A)、接著又推出1B戰車(Char 1B)。這兩型戰車的操控性能過於惡劣,所以沒被法國陸軍採用。為了計劃中的1919年盟軍大攻勢,FCM又傾全力設計出2C式戰車,用來做為突破敵軍陣地之用。

2C式戰車外觀看起來很像當時的英軍菱型構造戰車,不過2C式戰車是總重70000 kg的龐然大物,擁有12名乘員。原先使用二具180匹馬力德製蒙其北(Mercedes)汽油引擎,後來(一次大戰結束後)改用二具250匹馬力德製梅巴赫(May-bach)汽油引擎。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2C式戰車的引擎驅動方式很奇特,每一具汽油引擎各帶動一具發電機、發電機驅動電動馬達、再由電動馬達帶動一邊的履帶轉輪。這種方式倒和二十多年後的德軍象式驅逐戰車的引擎驅動方式很相像。

由於全長10.27m,使得2C式戰車具有良好的越壕和越堤性能。如此龐大的車身也使2C式戰車能夠裝入較多的火力和彈藥,也因此2C式戰車成為世界第一輛多砲塔式戰車--前砲塔裝置一門75mm砲、後砲塔裝置一挺8mm機槍。

FCM原本按軍方要求要在1919年生產300輛2C戰車配合作戰,可是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2C式戰車前後總共只造了10輛,並在1922年交予陸軍。一直到1940年5月仍有6輛在服役,編在獨立戰車營中。這6輛2C式戰車在經由火車運送往前線途中,遭到德軍Ju-87俯衝轟炸機的攻擊,全數遭到大小不等的破壞,2C式戰車始終沒有機會證明它突破敵軍陣地的能力。

FCM曾對一輛2C式戰車進行改,稱為2C-bis戰車(Char 2C-bis)。配備一門105mm榴彈砲與更厚的裝甲,不過並沒有生量產。

 

本文2014年9月6日發表。 

arrow
arrow

    PANZ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